您好!歡迎訪問善時醫療集團官方網站!
產品服務
圍術期無創實時血流動力學監測的臨床意義
作者:
發布時間:
2022-05-30
圍術期的血流動力學監測是反映患者心臟、血管、血液、組織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狀態等方面的重要指標。
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監測可實時了解患者心功能狀態,容量狀態,在容量監測下進行合理的容量治療,可保證圍術期患者的循環血容量和組織灌注,從而避免容量不足或是容量過負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術后恢復。
Pearse RM等人于2014年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接受大型胃腸道手術的患者,與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相比,采取CO引導血流動力學監測能夠降低復合并發癥發生率和30d死亡率。
功能性血流動力學監測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容量反應性和循環灌注情況,其具有動態評估傳統靜態參數變化率的特點,這些指標包括每搏量變異度(SVV)、脈壓變異度(PPV)、脈搏氧飽和變異度等,其中SVV和PPV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在臨床較為常用。這些指標反映了心排出量隨呼吸周期的變化,觀察數據判斷患者是否對輸液治療存在反應。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監測有了許多新的進展,趨向實時化、精準化、無創化。
血流動力學監測的方法從最初的侵入性監測(中心靜脈導管、肺動脈漂浮導管,PICCO等)到微創性監測(VIGILEO等)一直到現在無創性監測(T-LINE400、超聲心動圖等)。隨著技術不斷改進,無創技術終會代替有創。B. Saugel和D.A. Reuter 2014年在BJA上發表的文章中表示愿在不久的將來,將通過無創性評估血液動力學參數進行目標導向優化去改善患者的預后。
隨著步入老齡化社會,麻醉患者中不乏相當比例的老年手術患者。老齡意味著臟器功能的衰退,術前并發的多種疾病均嚴重削弱了老年患者耐受外科以及麻醉的能力,使圍術期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發病率顯著升高。
在正常成年人的外科手術中,由于外科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外科創傷對于患者的影響并不像以前那樣出現更多的外科相關并發癥。
但日益增多的危重患者,即使實施微創手術,也對麻醉狀態下患者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患者術后的并發癥更多是因為血流動力學紊亂、心功能異常、肺功能異常等導致術后ICU以及住院時間的延長。
因此,密切關注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況,無創傷的監測,能夠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以及降低術后死亡率。
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TL-400)是美國Tensys Medical公司第六代產品,利用透皮壓力傳感器在患者手腕的橈動脈上采用扁平張力原理來監測血壓和血流動力學參數,該設備由主機、手鐲、壓力傳感器和電纜組成。主機采用專有的算法分析和顯示徑向動脈的脈搏波形和血流動力學軌跡,計算出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壓、心率、血流動力學參數及指數(連續心輸出量、等容收縮期指標、全身血管阻力、每搏輸出量、每搏量變異度、心排血量、脈壓變異度)共15個參數。
2013年Saugel.B等發表在J Clin Monit Comput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TL-400所得動脈波形計算得出心排血量與PICOO測得的CO有著很好的相關性。
2015年Wanger JY等人發表在Crit Care Med上的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TL-400計算出的CO數據與通過肺動脈漂浮導管(PAC)測得的CO數據,兩者保持了95%以上的一致性。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無創實時動脈血壓及血流動力學監測將會慢慢替代一部分有創性監測,理想的血流動力監測方式一定是具備無創、準確、連續、安全、靈敏、操作簡便等特點的設備,TL-400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采用無創安全的手段,提供15個血流參數,在無創實時血壓監測的同時進行無創實時血流動力學監測,多方位反映患者灌注情況,通過目標導向液體治療,避免輸液不足引起的隱匿性低血容量和組織低灌注,及輸液過多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外周組織水腫等。
快速導航
聯系方式

微信公眾號